篮球比分直播

鄞州“以赛代评”打通科研产业化“最初一公里”

发布日期: 2025-09-05 08:57 浏览次数: 信息来源: 区日报社

“通过技术创新挑战赛,我们的技术需求直接面向全国‘招贤’,效率比过去高多了。”9月4日,宁波圣龙汽车动力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感慨道。

技术创新挑战赛是2023年鄞州在全市率先推出的一项创新型赛事,该赛事聚焦技术难题攻坚,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为本地企业匹配创新团队、解决技术难题。自首届举办至今,挑战赛办赛规模逐年升级,不仅细化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新能源等新质生产力赛道的支持方向,还增加了现场路演、技术诊断等环节,让企业和创新团队精准对接,畅通科研成果产业化“最初一公里”。今年6月底,我区“技术创新挑战赛驱动协同攻关机制改革”入选省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专项试点,成为全市获此殊荣的两个区(县、市)之一。

以技术创新挑战赛为突破口,如何从一场赛事延续为一项机制,构建一套常态化的创新资源配置闭环,鄞州给出了可持续性的答案。

“过去申报科技项目,要填厚厚的材料,审批周期长,最终成果还不一定贴合市场需求。”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坦言,鄞州创新推出“以赛代评”机制,在赛前洞察企业为先的需求导向,将技术需求的“评审权”交给市场和企业。

这一机制的核心在于构建“前沿引榜、企业出榜、需求张榜、揭榜比拼”的闭环体系。如在第二届技术创新挑战赛中,经过前期一个月的走访,共征集到36项共性需求,最终确定12项进入现场挑战环节,吸引了38个来自高校院所的技术团队“揭榜比拼”。

同时,为保障机制有效运行,鄞州搭建了科技大市场和“智鄞擎”科技创新服务站两大平台。据统计,区科技局上半年走访服务企业181家,形成企业科技创新诊断报告20份,挖掘企业技术需求81项,举办成果转化推介会、科技创新论坛等活动23场。该“需求导向型”的创新模式,打破了传统科研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壁垒,让创新成果更快走向产业应用。

比赛现场,创新动能不断迸发,一个个“金点子”在赛事牵引下结出“金果子”。去年技术创新挑战赛的新材料赛区现场,康强电子提出的?“高导电性铜基材料研发”需求,吸引了多家科研团队竞逐。“我们需要一种导电性高、机械性能稳定且具有良好拉拔性能的铜基材料,用于高端电子元器件制造。”企业技术负责人现场阐述的技术瓶颈,正是制约企业产品升级的关键难题。

经过多轮路演答辩,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团队的解决方案脱颖而出。该团队基于多年的材料研发经验,提出了纳米析出强化的技术新路径。“通过挑战赛,我们找到了最佳合作伙伴,比传统产学研对接效率提高了很多。”康强电子负责人表示,这种“企业出题、专家解题、政府搭台”的模式,让创新真正落地见效。

此外,多家鄞企在赛事中解决“卡脖子”关键问题:华仪宁创通过挑战赛与宁波大学团队达成合作,共同攻克“快速检测算法优化”技术难题;天工流体与浙大宁波理工学院在赛事上结缘,解决了柔性膜盒密封性能提升、形-性一体化成形技术产业化等难题,带来千万新增产值……

经过两年不断发展,技术创新挑战赛累计为20余家本地企业匹配创新团队23个、解决技术难题23项,截至目前,推动参赛企业新增产值近3亿元,逐渐成为鄞州企业破解技术难题的“金钥匙”。

今年1~6月,鄞州已累计发放技术创新挑战赛资助经费1095.38万元,圣龙汽车正是受益企业之一,凭借“大数据分析驱动的新能源汽车电子油泵数字孪生设计优化研究及产业化”项目,企业成功攻克长期困扰的技术瓶颈,相关新技术、新产品已实现营收1.2亿元。

赛事机制与产业政策支持的无缝衔接,正构筑起多方支持的生态培育,不断增强企业创新的底气。鄞州延续技术创新挑战赛的“售后”保障,强化对教育、科技、人才三者协同发展的系统谋划。

从开启技术创新挑战赛开始,鄞州发挥南高教园区科研人才资源优势,深化“科技副总”选派工作,同时围绕低空经济、智能制造等重点产业领域,梳理企业技术难题清单,定向对接宁波大学、浙大宁波理工学院等高校院所,形成“企业提需求、高校荐人才、政府搭桥梁”的双向选择机制。截至目前,已有24名高校人才入选首批市“科技副总”选派名单,推动技术交易额实现102.23亿元,其中多个项目均源自技术创新挑战赛的需求转化。

人才资源为赛事提供了坚实的智力支撑,“赛事引才、平台育才、产业用才”的模式不断形成良性循环。作为挑战赛的有效延伸,“以赛代评”机制正成为激活创新要素的关键抓手。

最新数据显示,我区科技成果转化指数已跻身全省前十,2024年技术交易额达105.5亿元。随着省级改革试点的深入推进,我区以技术创新挑战赛为支点,撬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的深层突破,正探索形成“科技攻关—场景验证—产业化应用”成果转化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