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首笔水域指标在鄞州区成功交易

7月11日下午,中河街道与区水务集团达成了一项水域指标交易协议,在此次交易中,中河街道购买了967平方米的水域指标,交易金额高达267.4681万元。这一交易标志着我区实现了水域指标交易的历史性突破,这也是宁波市首笔水域指标交易。据悉,我区共有水域面积为59.5140平方公里。水域指标化管理是我区正在积极探索并推广的一种创新水域保护机制。该机制通过设立“水域银行”,将新开的水域面积进行统计并储存,为后续开发建设项目涉及水面占用时提供指标补偿。这一举措旨在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让“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和谐共生。交易双方的相关负责人表示,这次水域指标交易不仅解决了建设单位的燃眉之急,避免了因“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原则导致的工程落地难问题,还为国有企业实施新增水域项目提供了资金支持,形成了一个“保护有收益、收益促保护”的良性循环。近年来,为应对水域补偿时间跨度长、水域补偿碎片化等难题,区水利部门不断深化水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在全市率先出台了《鄞州区水域占补指标化管理办法(试行)》及其实施细则,并成功入选了2024年度全省水利重点工作典型案例。
区水利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涉水建设项目往往需要占用部分水域,且受到“同步实施、同步验收”原则的制约,导致同步等效补偿难度大、时间长,影响了工程的顺利推进。同时,水域补偿的碎片化也给水面率的提升和河道的行洪能力带来了困难。因此,我区开始探索水域管理体制改革,希望通过水域指标化管理来保障全区水面率和行洪能力,并优化涉水营商环境。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我区积极借鉴江苏吴江、江苏常熟、浙江永康等地的先进经验,并结合区域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金融活水、水域管理双向赋能”的新路。通过与金融机构合作,探索推广“项目+区域收益”模式,贯通“资源-资产-资金”转化渠道。未来,我区将以本次水域指标交易为契机,持续深化水域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水域占补平衡工作和水域指标交易制度。同时,持续推进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打通水生态产品价值转化渠道,为水域保护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大贡献。